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

教案啊教案~也是一門學問!

要寫一份好教案真是辛苦!讓我來成為教案達人

教案首先會包含以下三個部份:
1.單元目標:這個單元或這一節課所要達成的課程內容(自己編寫)
2.能力指標:教育部訂立的能力指標(固定格式)
3.具體目標:是指你想用什麼方式達成某個單元目標(自己編寫)
(單元目標+具體目標=教學目標)



其中國中藝術人文的能力目標如下(不知為何我找超久的...)

「a-b-c」的編號
a代表目標主軸序號
b代表學習階段序號
第一階段為小學一-二年級(融入生活課程)
第二階段為小學三-四年級
第三階段為小學五-六年級
第四階段為國中一-三年級(國中視覺藝術課程)
c代表流水號。

<探索與表現>
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,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,運用媒材與形式,從事藝術表現,以豐富生活與心靈。
1-4-1 了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,表現獨立的思考能力,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。
1-4-2 體察人群間各種情感的特質,設計關懷社會及自然環境的主題,運用適當的媒體與技法,傳達個人或團體情感與價值觀,發展獨特的表現。
1-4-3 嘗試各種藝術媒體,探求傳統與非傳統藝術風格的差異。
1-4-4 結合藝術與科技媒體,設計製作生活應用及傳達訊息的作品。

<審美與理解>
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,體認各種藝術價值、風格及其文化脈絡,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,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。
2-4-5 鑑賞各種自然物、人造物與藝術作品,分析其美感與文化特質。
2-4-6 辨識及描述各種藝術品內容、形式與媒體的特性。
2-4-7 感受及識別古典藝術與當代藝術、精緻藝術與大眾藝術風格的差異,體會不同時代、社會的藝術生活與價值觀。
2-4-8 運用資訊科技,蒐集中外藝術資料,了解當代藝術生活趨勢,增廣對藝術文化的認知範圍。

<實踐與應用>
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,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;認識藝術行業,擴展藝術的視野,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,並能身體力行,實踐於生活中。
3-4-9 養成日常生活中藝術表現與鑑賞的興趣與習慣。
3-4-10透過有計劃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,表現自動、合作、尊重、秩序、溝通、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。
3-4-11選擇適合自己的性向、興趣與能力的藝術活動,繼續學習。



一些補充:
1.課程設計
(1)各校應成立「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」,依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,考量學校條件、社會資源、家長期望、學生需求等因素,研訂學年課程實施計畫。其內容包括:「目標、每週教學進度、教材、教學活動設計、評量、教學資源」等項目。
(2)各校在符合基本教學節數的原則下,得打破學習領域界限,彈性調整學科及教學時數,實施大單元或主題統整式的教學。學習活動如涵蓋兩個以上的學習領域時,其教學節數得分開記入相關學習領域。
(3)藝術與人文課程應協助學生在美感、情緒、心智和身體等方面的發展與成長;促進自我概念、自我尊重、自我紀律及理解與人合作關係的發展。
(4)藝術與人文活動之課程設計,應幫助學生溝通觀念和表達情感,鼓勵發展語彙,建立概念、批判思考與創作之統整能力。
(5)藝術與人文課程應鼓勵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,以學習、研究或創作藝術。
(6)課程設計原則以「主題」統整視覺藝術、音樂、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,及其他學習領域。統整之原則可運用諸如:相同的美學概念、共同的主題、相同的運作歷程、共同的目的、互補的關係、階段性過程之統整等,聯結成有結構組織的學習單元;另外「探索與表現、審美與理解、實踐與應用」也以統整為原則。
(7)課程統整可採大單元教學設計、方案教學設計、主題軸教學設計、行動研究教學設計、獨立研究教學設計等。
(8)藝術與人文第一學習階段課程與「社會」、「自然與生活科技」統整為「生活課程」,其實施要點依據「生活課程」綱要之標示。

2.教材編選
(1)教材內容與範圍:藝術與人文領域教材應涵蓋視覺藝術、音樂、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的鑑賞與創作,及其與歷史、文化的關係;評價、反思與價值觀的建立;實踐和應用生活藝術;以及聯絡其他學科等範疇。其技能分述如下:
j視覺藝術:包含─媒體、技術與過程的了解與應用;造形要素、構成功能的使用知識等範疇。
 -音樂:包含─音感、認譜、歌唱、樂器、演奏等範疇。
 -表演藝術:包含─肢體與聲音的表達與藝術展演等範疇。
 -其他綜合藝術之基本技能等。
(2)教材編選原則:
教材編選需依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總綱、教改理念、本領域之課程基本理念、課程目標、分段能力指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參考原則。各校教師可自主編寫或慎選教材及規劃教學。
 -教材選編應考慮各地區學生的能力、需要、興趣、生活經驗及各校人力與物力資源、文化特色等條件。
 -教材編選時應把握統整的原則,配合教學策略,讓學生能獲得統整的概念和系統化的訊息。
 -教材編選組織,宜注意內容的適切性、基本技法的順序性、及各學期教材的連貫性。
 -教材份量須切實配合教學時數和目標。份量的多寡,可依探究的深入程度、涉及的問題範圍、學習活動的方式調整。
 -教材內容之分析、策略、流程,要具備可行性和實用性。
 -教材編選宜秉持課程統整之精神,以主題整合教材,由各類藝術專長教師指導學生學習。

3.教學設計
(1)教學目標能適切兼顧知識、技能、情意等範疇,符合本領域之基本理念。
(2)教學模式應符合教學原理,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藝術的意欲。
(3)教學活動宜生動、活潑、趣味、有變化,掌握生活化原則。
(4)教學活動安排,宜符合藝術學科學習時所應建構概念的順序性。
(5)教學設計宜考慮學生學習的動機、興趣、能力及程度等個別差異,並安排補救教學。

4.教學方法
(1)在學習情境方面:
教師應營造有意義的學習情境,引發學習動機和歷程,鼓勵學生主動學習,引導學生發現、探究、試驗和發明,並負起學習責任。
(2)在發展技能方面:
要能提供良好的示範供學生觀摩,理解技能之所以重要的原因,並提供充裕的時間和機會在各種情境實作。尊重學生對主題的詮釋或各種問題解決的方式,學生有合適的表現,立即稱讚。
(3)在教學概念方面:
要顧及學生的能力、經驗與發展階段,銜接先前的藝術教學及學習風格。第一階段做自發、自由的嘗試與發現(低年級);第二階段(中年級)著重特定、具體和實用的概念之了解;第三階段(高年級)強調具體概念之應用;第四階段(國中)才逐漸介紹較抽象的觀念。
(4)在培養態度方面:
教師本身熱心、積極、開放的學習指導態度最能影響學生。當學生學習遭遇困難時,要適時介入,鼓勵學生持續努力。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獨特表現,具體而真誠的回應學生,認同學生的努力。
(5)在教學方式方面:
教學法須多元而彈性,包含各種視覺藝術教學法、音樂教學法、表演藝術教學法等,應充分熟悉,靈活應用,以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為目的。教學方式以班級經營為原則,可配合年段與其他領域,搭配社團、綜合活動、校際觀摩、文化活動等方式實施。

5.教學評量
(1)評量目的
  判斷教學活動是否達成目標,教師必須蒐集資料加以客觀評量,以正確了解課程設計的適切性,並評估每位學生的學習預備狀況、學習現況、學習結果及學習遷移。評量所得,做為教師加強與補救教學的參考依據。
(2)評量的範圍
 學習成果的評量
  (A)探索與表現的學習成果評量。
  (B)審美與理解的教學成果評量。
  (C)實踐與應用的教學成果評量。
 教學品質的評量
  (A)教學前:教師針對自己選定教學單元,進行教材分析、技法示範、準備工作、熟練媒體操作等工作。
  (B)教學中:教師自己必須熟悉教學目標,評估學生起點行為,引導階段與發展階段之形成性評量。
  (C)教學後:包含教師對教學成效之檢討,學生作品、展演、學習遷移、總結性及補救教學之評量等。
 課程設計的評量
  (A)領域課程設計之評量。
  (B)各單元內容、技法、觀念等之組織,是否具有順序性、連續性、統整性之評量。
  (C)活動設計是否具有多元性、多樣性、活潑、生動之評量。
  (D)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、興趣及能力上的個別差異,評量方式是否確實、具體、可行性之評量。
(3)評量方法
本領域教學評量可併用「量」與「質」的評量,且可視教學目標、教學範圍、教學方法、教學流程之需要,採取教師評量、學生互評、學生自評等方式,並應用:觀察、問答、晤談、問卷調查、軼事記錄、測驗、自陳法、評定量表、檢核表、討論…等方式評量,且可酌採相對解釋法與自我比較法等彈性評量措施。



我只能說:老師~您辛苦了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