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

動畫導演-楊.斯凡克梅耶(Jan Svankmajer)


什麼?現在還有超現實主義者嗎?早在運動領航人布列東1966年去世之後,原已充滿矛盾分歧的超現實主義小組就猶如樹倒猢猻散。1983年布紐爾故去,也從此斷了超現實主義在電影界的香火。當然,作為本世紀歷史最久、影響最鉅的美學運動,超現實主義仍然持續在各個藝術領域發揮啟迪作用。但是,哪裡還會有一位「純粹」的超現實主義大師?毫無疑問,那就是揚斯凡克梅耶。

斯凡克梅耶生於1934年,捷克超現實主義小組成立的同一年。這巧合初不意味著什麼。他從1964年開始大量設置動畫結合真人的短片,但是鮮有公開放映的機會,甚至以《達文西日記》一片觸怒當局,而被禁止拍片長達7年之久。儘管他的早期作品就已創意獨具、鋒芒畢露,但八0年代以前出版的電影史,都無一例外地沒有提到他的名字。因為在鐵幕鬆解前,要看他的電影,只有到「魔燈」劇場他工作的剪接檯上看。1983年經過英國電視台「第四台」的引介「出土」,斯凡克梅耶才一舉震驚世人,餘波迄今未息。不少評論者昭昭指證:雷利史考特的《異形》和《銀翼殺手》、泰瑞吉蘭的《巴西》、大衛林區的《沙丘魔堡》、保羅范赫文的《機器戰警》,都有如假包換的斯凡克梅耶印證,更別提日後的許多廣告片和MTV。而他仍堅持自己高度純粹的創作世界;他的理念——卑之無甚高論,不過像超現實主義的迴聲,但他據以開發的影像卻遠為豐富迷人。而且他比誰都堅定地宣稱:「除非我們重新開始在睡前說些神仙鬼怪故事,並在晨起把夢記下來,西方文明沒有什麼可再期待的了。」

在迄今28部長、短片中,斯凡克梅耶的世界觀一以貫之,不因世故、環境動盪(布拉格之春、蘇聯坦克鎮壓、共黨統治解體……)而起落動搖,但使用的技巧、類型卻不斷激烈轉變。他幾乎「染指」過動畫製作的每一種法門:卡通、既成實物動畫、黏土動畫、靜照組合、拼貼、真人動畫、傀儡操作……類型則涵蓋紀錄片和劇情片,甚至MTV;像一場動畫博覽會。而這些成分又經常混淆在同一部作品中。但最特殊的是劇場元素的大量引用:光是傀儡,他就用過懸絲偶、布袋偶、真人傀儡,並不時穿插皮影戲和黑光劇場的效果,以及芭蕾、歌劇、魔術、雜耍等形式。當然這跟他的劇情訓練密切相關。他曾經進過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唸「木偶系」,參加過幾個著名的面具劇場和黑光劇場,其中最重要的是「魔燈」劇場,就是在那兒,他拍起了電影。

「魔燈」(Laterna Magica)是布拉格最負盛名的電影劇場,由捷克舞台設計家斯沃博達(Josef Svoboda)創設,他發明用弧形銀幕和多銀幕在舞台上以多重電影投影、幻燈投影結合雕塑與真人一同演出。投射影像不僅作為景觀效果,更重要的功能是以光影流動表達人物情緒甚至抽象意念,充滿超現實的意象經營。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捷克大眾文化中的傀儡戲傳統。布拉格除了林立的黑光(或稱螢光)劇場外,同時還以數不清的戲偶商店吸引著觀光人潮。

然而,斯凡克梅耶不僅是用傀儡的擬人化,來反證人的物化而已,他更敏於劇場空間的運用。除了真正發生在舞台上的劇情外(如《最後把戲》、《棺材與天竺鼠》),他讓人型傀儡代替真人,穿梭在真實場景之中(如《唐璜》),並經常以舞台調度的手法處理所架設的空間(如《荒唐童話》、《食物》、《午後的野餐》,甚至《屋裡平靜的一週》中穿過洞孔看到的六個房間),但真正發揮的淋漓盡致的是他的新作《浮士德》。在片中操縱人∕上帝的手成為強調的重點,並暗示在其意旨下,每個場景——無論是空曠的原野、庭院或室內一角,都被架設成背景、翼幕、地板齊備的舞台,彰顯出浮士德不斷在「扮演」角色的主題。而這個類似煉金術士的人物,一直是捷克傳統劇場中最感興趣的題材。

*本文轉載自http://blog.sina.com.tw/atom/article.php?pbgid=17143&entryid=573069

沒有留言: